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机制和提升路径探析

文档网   2023-08-12 14:52:4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机制和提升路径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要素的合力效应能够有效达成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但教育主体若对大学生个体心理不能科学把握就会对效能的有效发挥产生阻滞影响。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资料图)

教育部公布的《xx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获得感。由此,“获得感”一词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与焦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目标、方法等在心理感受上和思想觉悟上有所收获。同时,获得感生成与否已经成为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当前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结构、生成逻辑、基本特征、提升路径等理论阐释层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聚焦的研究逻辑主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什么、如何生成”与“为什么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获得感”。然而,少有学者从大学生受众的心理视角探讨“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具体理路。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显性心理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引导价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生成机制

1.个体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助长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要素的合力效应能够有效达成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但教育主体若对大学生个体心理不能科学把握就会对效能的有效发挥产生阻滞影响。教育主体通过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的科学掌握与研析,能有效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正向发挥。

第一,认同心理推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认知。认同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知、情、意、信、行上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个体通过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知和认同过程。在这个心理活动过程中,认同心理决定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效度和认可程度。要达到心理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内容必须表达和代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必须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要。通过借助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创设多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让大学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心理需求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动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观动力因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初层级的心理需求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而处于较高层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较为渴求但又暂时无法实现的心理需要。提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动机。

第三,执着心理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执着心理是指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树立了正确的生活观和理想观,并将学习到的思维方法与分析方法自觉地运用于指导自身的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的心理过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增,激发大学生的执着心理尤为重要。在执着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会自觉地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认知启发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认知体系中,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设想达成的科学价值体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思想信仰。

2.群体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作用。群体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聚合和反复叠加,它源自对个体心理的共性概括呈现,反映了社会大众基于同一类价值认知和思想接受度的具备共同特性的普遍心理认知态度,群体心理因为个体心理的相似性认知而产生归属效应,个体心理的确证和变化在群体心理的影响下发生印证作用。

第一,社会助长效应调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认知。社会助长效应指在某个特定的规范性社会活动场域中,个体与个体或者部分群体与部分群体相互交往活动所产生的行为实践影响。群体由作为“现实的人”的个体组成,在一定场域下一个群体的思想意识会联动性地受到另一个群体思想意识的影响,群体的思想认知最终会通过个体的内在接受和外在言行表现出来。社会助长效应不仅具有群体间“强势能量”向“弱势能量”输出的效应,而且能够衍生出群体之间的竞争效应,这种竞争效应也表现为居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个体的认知比较,当群体与群体之间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发生对比和矛盾的同时也是双方在某种思想牵引下进行思想意识转向的关键节点。社会助长效应能够提升群体中的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动力与调动个体关于思政课的学习内驱力。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以群体为单位的施教背景能够提增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

第二,榜样示范助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赋能。榜样示范是一种正向的心理活动影响与思想意识引导,能够从心灵深处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式的学习生活场域,其适用的榜样示范样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主流媒体宣传的道德模范人物和英雄人物;一类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场域能够真切感受到的传递正能量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大学生通过汲取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对标先进、争当先锋。一个个鲜活且正面的榜样示范能更直观地引发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

第三,从众效应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言行自觉。从众效应是个体或者少数人群在大众的言语规范和行为实践规范下,有意识地更改自己的言语表达和行为实践方式的现象。大学生通常生活在同辈群体的环境当中,集体主义式的学习生活状态是他们的日常状态与重要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接纳和积极内化,大多数情况下依从于周边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态度以及外化的言行。在大多数大学生成员都自觉接受、认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境下,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情感以及态度更容易被大众群体的言行所同化乃至感化。由此,在从众效应的心理催化下,大学生将在日常言行当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学习的主流意识形态、科学价值评判、正确道德意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语表述和行为方式。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

1.培育认同心理,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化印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是一个由外在感知到内在接受再到整体获得的过程。由于中学教育阶段的文理分科、同辈群体的“不当认知传递”等客观原因导致初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对于以高校思政课为代表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使这部分大学生在系统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就已经零散式地形成了相关的偏向性认同心理。引导大学生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化印象,培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认同心理是一个综合主体、介体、环境、科学内容设置的立体式的建构过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丰富有效的内容供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准备的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预设,内容准备和传递的丰富性、聚焦性以及专题化是让大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是提升大学生认同心理的知识性和学理性的直观呈现。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认同。主体要积极发挥介体的工具效应,通过采用一定的信息技术介体更有针对性地强化传播思政教育的内容是提升大学生认同心理的重要方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主体和客体是其关键联结的重要两端,主体为“传输端”,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发起者与整体把控者,客体为“接收端”,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价值形塑的主要对象和建构群体。客体对主体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展示出的综合素养、话语表达、整体形象气质等具有真实客观的感受。

2.满足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达成对未来预期的自我实现。一是思想引导需求。当今时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要通过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厘析各类社会思潮产生的影响,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二是理性思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方式的创新、经典例证的剖析涵育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面对网络舆论热点事件时,大学生在既往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框架下会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初步思考和认知,但未经系统凝练的感性思考往往有失偏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维赋能,主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大学生逻辑思维需求和能力。三是知识获取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关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知识,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运用相关经典理论知识,这既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客体识记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获取渠道,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心理上重新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认知。

3.激发执着心理,强化社会助长效应,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执着心理意涵着客体为达成某个目标、实现某种追求、完成某项任务等持续反复地尝试和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基于执着心理,主体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客体进行合理的引导,能够激发客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心态。一是通过发挥社会助长效应,合理创设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大学生接受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驱动力。二是主体可以适当地为客体提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之后的展示平台和运用机会。如专题设置某类社会思潮评析课程,让大学生运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取的思维方法、价值评判标准、思想理论批判维度等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多向度多层次的剖析,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4.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观照从众模仿心理,引导大学生悦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榜样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一是向大学生全方位展示“有血有肉”的具体化人格化的真实榜样形象。榜样示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人生发展的方向性启示和行为示范。二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具有信念感和真情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入情入心、动之以情,才能以情感人,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形成积极的态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