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除了准噶尔,几乎不存在威胁中原的西域势力?

西窗夜话   2023-08-03 16:10:19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边疆的部族势力,都曾威胁过中原王朝的安全:比如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唐朝时期青藏高原的吐蕃,明朝后期东北的建州女真——匈奴人曾让汉武帝举倾国之力来围堵,吐蕃人也曾攻入唐朝京城,而建州女真则以小博大入主中原。但是似乎西域在古代史上,除了清朝的准噶尔汗国之外,几乎不存在能威胁中原的势力。那么,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觉得,这和地理因素以及时间窗口息息相关。

1、城邦林立


(资料图片)

中国的史料上,对西域最早的明确记录,是在西汉张骞前往西域以后,太史公司马迁根据张骞的描述,对西域的情况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包括西域的物产,以及西域的大宛国等一系列小国的描述。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西域在西汉及之前的岁月,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甚至《汉书》对西域的描述,有“西域三十六国”的说法。当然一般认为,所谓的三十六指的是一个虚数,即:用来形容西域的小国很多。

西域存在太多的小国,就意味着小国之间无法形成合力。所以秦汉交替时期,匈奴人就得以通过西域各国复杂的形势,对西域进行掌控,并通过搜刮西域的物产,来维持匈奴帝国的强悍国力。

可以说,若非匈奴人有了从西域商路获得的资源,汉武帝对战匈奴,未必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而西域的地理情况也注定西域无法出现以西域本土为主导的力量来统治西域。毕竟西域山川太大,且塔克拉玛干沙漠又阻断了太多的交通。这种地理条件让任何一个城邦都无法依靠自身的实力来辐射整个西域——包括最强大的乌孙国。根据史书记载,乌孙国有军队十八万,但即便如此,乌孙国对整个西域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2、与中原关系

随着西汉和西域产生了沟通,中原和西域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便是东晋十六国那样的乱世,中原人和西域人的来往也是存在的。比如十六国时期,割据河西走廊的前凉,就对西域行使过宗主权。此外,后秦还曾多次讨伐西域。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大军还曾攻破过楼兰城。

到了唐朝时期,唐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甚至唐军的影响力一度越过葱岭,辐射西亚。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原王朝都对西域存在碾压优势。

宋辽对峙后期,辽被女真人的金朝推翻。辽朝宗室耶律大石逃到西域,在西域重建西辽。不过西辽对西域的统治十分松散:西域的部族得以继续保持高度自治,只需要每年向西辽朝廷缴纳赋税就可以。甚至西域的一些部族还一度听说西夏强大,派人向西夏皇帝朝贡。

当然,统治西域的西辽也曾考虑涉及中原事务:毕竟西辽皇帝耶律大石和他的后继者都曾考虑东征金国。但是西域——中原的交通,让西辽朝廷感到纠结:最好的通道在西夏手里,但是西夏不同意西辽军路过西夏境内,此外,如果绕道蒙古高原,地理环境也让西辽军队无法承受。所以,强盛的西辽在意识到无法东征以后,选择了对更西的世界施加影响力。

3、准噶尔汗国的另类

准噶尔汗国在西域的历史上算是一个另类。准噶尔本身属于漠西蒙古的一个组成部分。漠西蒙古依靠西域北部作为根据地,对西域南部以及青藏高原、中亚的部族施加影响力。不过,从主体来看,准噶尔汗国的财政不稳定,且组织结构十分松散,因此准噶尔汗国对付实力较弱的漠北蒙古虽然有优势,但是遭遇清廷这样具备农耕版图、组织化较强的势力,则不占优势——当然,准噶尔汗国可以依仗战略纵深和骑兵优势,在常规情况下免于彻底覆灭,这算是准噶尔汗国的一个优势。

不过长期来看,准噶尔汗国终究是弱势一方。所以清朝乾隆帝在位时期,清廷消灭了准噶尔汗国。